在頑強吶喊的革命斗爭年代、在救亡圖存的抗日戰爭時期、在百廢待興的解放發展階段,瀟湘大地無數革命前輩毅然投身革命洪流,為了民族獨立、為了國家富強、為了他們心中的家國之夢而拋頭顱、灑熱血,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。“學黨史、悟思想、辦實事、開新局”,他們的故事,必將激勵更多湖湘兒女在新時代勇立潮頭、接續奮斗!
蕭勁光(1903-1989),湖南長沙趙洲港人,中共黨員。
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、軍事家,國家和軍隊的優秀領導人,人民海軍的主要創建者,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十大將軍之一。
1920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,1922年入中國共產黨。參加過北伐戰爭、中央蘇區戰役以及第四、第五次反“圍剿”斗爭,曾兩次赴蘇聯軍事學校學習。1933年11月,他被黨內“左”傾冒險主義領導者誣陷為“羅明路線在軍隊中的代表”,因而受到錯誤處理。在逆境中,他堅定地相信黨,毫不動搖自己的信念,并在毛澤東的支持下仍忍辱負重為革命工作。遵義會議后,中央及時糾正了對他的錯誤處理。
抗日戰爭時期,他組建了留守兵團,率部出色地完成了陜甘寧邊區的剿匪任務,穩定了邊區秩序;打退了日寇數十次進攻,固守了千里河防;為解決“晉西事變”,他與閻錫山談判,促成并最終締結了和平協定;為了粉碎國民黨對邊區的封鎖,他以身作則,領導部隊自己動手,豐衣足食,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……在進行戰斗生產實踐的同時,他還重視研究軍事理論,致力于軍隊正規化建設,這為解放戰爭時期他立下的赫赫功勛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新中國成立后,面對嚴峻的海防形勢,毛澤東急電蕭勁光進京,“旱鴨子”海軍司令被主席“強趕著”臨危受命。此時,大陸上的解放戰爭雖已基本結束,但東南沿海的島嶼尚未解放,在這種情況下,剛剛組建的人民海軍,不但要同敵人的騷擾破壞進行頻繁的斗爭,而且還擔負著解放沿海島嶼、準備解放臺灣的作戰任務。建設一支什么樣的海軍和如何建設海軍,這是蕭勁光上任伊始所面臨的兩個重大且亟待解決的課題。1950年8月,他主持召開了海軍建軍會議,會議制定了明確而具體的方針,即建設一支現代化的具有攻防力的精干的輕型海軍力量;制定了海軍建設的組織路線,即在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之下團結各方力量匯聚合力建設人民的海軍;制定了海軍三年建設計劃。在黨中央、中央軍委領導下,他和其他領導一起,克服了經費緊張、人才匱乏、經驗不足等重重困難,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海軍創建任務,初步形成了海上防御體系。此后幾十年里,他致力于海軍武器裝備建設,積極探索人民海軍海上的作戰方式,為共和國海軍的建設和發展奉獻了全部的心血。
1955年,蕭勁光被授予大將軍銜,同年獲一級八一勛章、一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,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。1989年3月29日,蕭勁光在北京病逝,享年86歲。
陳樹湘(1905-1934),湖南省長沙縣福臨鎮人,中共黨員。
1922年秋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,192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27年"馬日事變"后,參加北伐軍葉挺部,先后任班長、警衛團排長。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,后又隨團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,任中國工農紅軍第紅5軍團第34師師長。
湘江戰役打響后,陳樹湘毅然接受了掩護中央紅軍主力突圍的重任。作為全軍總后衛,他率部在水車至文市一線堅決堵住敵軍,拼盡全力保證全軍西渡湘江。在幾十架飛機輪番轟炸的險惡環境下,陳樹湘帶領全師6000余指戰員頑強抗擊數萬合圍敵軍的輪番進攻,堅持了四天三夜,最終頑強執行完任務,保證了中央紅軍從敵人的圍追堵截中殺出一條血路,渡過湘江。
主力渡過湘江后,紅三十四師被敵軍堵在湘江東岸,只能往湘南方向突圍,途中幾次陷入敵人重圍,部隊剩下不足百人。12月2日,紅三十四師余部在江華搶渡牯子河時,再遭地方民團伏擊,陳樹湘腹部不幸中彈,被戰士們用擔架抬著突出重圍。行至道縣駟馬橋塘坪村的洪都廟附近時,陳樹湘為掩護戰友轉移,強忍傷痛,舉槍頻頻向敵人射擊,最后彈盡被俘。1934年12月18日,在被敵人押送前往長沙的途中,陳樹湘借口解手,趁敵不備,強忍劇痛從傷口處掏出腸子,用力絞斷,壯烈犧牲,時年29歲。至此,紅三十四師全軍覆沒!
2009年9月10日,陳樹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。2014年在福建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,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講述了陳樹湘“斷腸明志”的壯烈故事,盛贊他是“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”,強調“把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優良傳統一代代傳下去”。
郭亮(1901-1928),原名郭靖笳,湖南省望城縣銅官鎮人,中共黨員。
1920年郭亮考入湖南第一師范后,參加了毛澤東等人組織的新民學會、馬克思主義研究會,并經毛澤東介紹成為了湖南首批共產黨員。1922年郭亮畢業后,受毛澤東委派,成立了粵漢鐵路岳州工人俱樂部,創辦了工人報紙,在工人群體中有著極強的號召力。同年9月9日,由郭亮組織和領導的粵漢鐵路3000名工人大罷工震撼全國,揭開了湘區第一個工人運動高潮的序幕。大革命失敗后,郭亮到賀龍第二十軍做政治工作,隨部隊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。1928年1月,郭亮任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書記,到岳陽組織武裝起義。他在岳陽化名李材開了家“李記煤棧”作為特委機關,又開了一處飯鋪做地下秘密交通站,組織發動工農開展武裝斗爭。由于他的努力工作,原在湘鄂贛三省邊界被迫中斷的黨組織得到恢復和發展,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度懸賞2000大洋要取郭亮項上人頭。
1928年3月27日,因叛徒告密,郭亮在岳陽被捕。于獄中留下遺書——“燦英吾愛:亮東奔西走,無家無國,我事畢矣!望善撫吾兒,以繼余志。”面對反動派的酷刑審問,郭亮百折不屈,留下了“開眼盡是共產黨人,閉眼沒有一個”如此氣勢凜然的名句,還將嚴刑拷打稱作“家常便飯”,以表示對敵人的輕蔑。因忌憚不斷傳來的暴動消息,3月29日凌晨2時,郭亮被反動派殺害于長沙司門口,懸顱示眾,時年27歲。
彭道良(1893-1933),湖南省瀏陽縣北盛區蕉溪鄉人,中共黨員。
1916年考入湖南省第一師范學校,結識了毛澤東等同學,并于1918年加入新民學會。后回鄉擔任蕉溪鄉高小校長,大力發展教育改革。1926年秋,被推選為瀏陽縣第三區農協委員長,帶領當地農民減租退押、清算惡霸、救濟貧民。
1927年長沙“馬日事變”后加入中國共產黨,后在中共瀏陽縣委指示下,于蕉溪籌建第十九區蘇維埃政府和赤衛隊。同年9月,調任瀏陽蘇維埃政府文化委員,負責編纂列寧學校課本,并兼任第四列寧學校校長。1932年調任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文化部副部長兼省蘇維埃機關報(《戰斗周報》)總編輯,創建紅旗出版社,先后出版了10多種報刊。為了擴大宣傳動員群眾,彭道良把一周一刊改為三日一刊,盡最大可能發揮政府機關報的戰斗作用,吸引和聚攏了一大批有志愛國青年,為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。然而,長期艱苦的工作使他的體質迅速變差,不幸感染瘧疾,但他全然不顧,依然帶病堅持工作。1933年10月,在第五次反“圍剿”戰斗中,彭道良被國民黨飛機炸傷腰部,這讓他原本就虛弱的身體迅速感染惡化,回天乏術,不幸于江西萬載紅四軍醫院犧性,時年40歲。
何叔衡(1876-1935),湖南省寧鄉縣沙田鄉杓子沖人,中共黨員。
無產階級革命家,新民學會骨干,長沙共產主義小組成員,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。
1913年,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講習班,與毛澤東、蔡和森等同學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。1920年冬,何叔衡與毛澤東共同發起成立湖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,次年7月,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,成為黨的13位創始人之一。
1934年10月,在明知留守蘇區兇多吉少的情況下,何叔衡堅決服從中央命令,在根據地堅持領導游擊戰爭,然而,在蔣介石地毯式的“圍剿”下,蘇區形勢日漸險惡。1935年初,中央分局組織“九路突圍”,何叔衡等人由便衣隊護送往閩西方向轉移。在由從江西轉移福建的長汀突圍戰斗中,便衣隊不幸被反動武裝發現,匪兵緊追不舍。面對敵人的三面包圍,何叔衡自知年邁體弱,不愿拖累同志,說出了那句“我要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”的壯闊誓言,隨即趁警衛不備縱身躍入懸崖。敵人下山搜查到了奄奄一息的何叔衡,他卻依然堅決反抗、拼死斗爭,最后壯烈犧牲,時年59歲。
就在這一天,他的摯友毛澤東率部二渡赤水,先取婁山關,再奪遵義城,殲敵兩個師,打下了長征路上第一個大勝!
就在這一天,他的戰友項英、陳毅等人順利突圍,在贛粵邊境開辟了新的根據地開展游擊作戰!
建國后,同鄉謝覺哉曾表達過殮葬何叔衡的愿望,但只找到了他的眼鏡架、硯臺等遺物。他的忠骨,早已融入了他摯愛的土地,而這片土地,也正以勃勃向上的生機,告慰著他不朽的英靈!2009年9月10日,何叔衡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。
來源:人民網、中國共產黨新聞網、百度百科
長沙市分公司